首頁 > 專題報導 > 摩登上海
2010/05/29

專題報導 -- 戀戀絕代紅伶:關錦鵬談風華萬千阮玲玉

 

戀戀絕代紅伶:關錦鵬談風華萬千阮玲玉          

文∕胡幼鳳(台北電影節總監)

 

《關錦鵬的光影記憶》作者張美君曾說關錦鵬的電影以「既近且遠、既遠且近」的美學原則,塑造了許多不朽和豐富的文化影像。他會用不同的形式、手法和個人故事及經驗去回應、重組和篩選歷史事件。

 

1991年拍攝阮玲玉》時,關錦鵬就用這種獨門手法,描述了這位中國名導吳永剛口中「感光最快的底片」的天才女星阮玲玉的殞落,也讓張曼玉因為飾演這位中國第一紅伶,而成為第一位得到柏林影后的華人女星。

 

阮玲玉出身寒門,情路坎坷。她16歲時與阮媽幫佣的張家少爺張達民吳啟華飾私奔同居,踏入影壇都扮演花瓶角色,直到進入聯華影業才開始大紅,卻要負擔家道中落又好賭的張達民家計,她和他分手還簽下每月給他生活費的合約。她接受了已婚花心富商唐季珊(秦漢飾)的追求,在兩者都帶給她傷害後,她寄情於惺惺相惜的導演蔡楚生梁家輝飾,但三段情的失落,加上張達民向媒體爆料指她通姦,逼她終於走上絕路。

 

這本是一般電影會走的敘事方式,但關錦鵬卻不時讓演員跳脫劇中角色面對鏡頭大談對劇中人觀感,並穿插三年代影人陳燕燕、黎莉莉、劉瓊及《阮玲玉》傳記作者沈寂的訪談、中國詩人導演孫瑜的最後身影,以戲中戲重現三年代上海老影人拍戲的過程,即使阮玲玉的葬禮,他都讓張曼玉死去活來,這種自我解構方式,讓觀眾在虛實之間,享受了一場非常不同的觀影經驗。

 

而飾演阮玲玉與好友黎莉莉的演員──張曼玉與劉嘉玲,戲裡戲外的人生光影交錯、精彩互現。相隔一甲子的三年代與九年代電影人,透過電影對話,更讓影迷有尋寶的樂趣。

 

為了要策劃今年台北電影節「百年回眸──絕代風華阮玲玉」特展,我特別越洋訪問了人在北京進行新片《用心跳》後製的關錦鵬導演,除了探討他對阮玲玉的認識與阮玲玉這部電影的特殊結構外,也聽他娓娓道來當年拍攝阮玲玉的起心動念,原本是為梅豔芳量身打造,後來卻因六四天安門事件,讓張曼玉意外撿到這千載難逢的角色。這些幕後秘辛,以下為訪談紀要:

 

問:你因阮玲玉而成為中國電影重量級導演,當初為何對阮玲玉情有獨鍾是如何做準備功課的

 

關錦鵬(以下簡稱關):剛剛開始對阮玲玉情有獨鍾,絕對是與胭脂扣有關。1989年拍完胭脂扣,很喜歡梅豔芳的表演,特別想再和她合作。

 

適逢當時香港藝術中心舉辦了一項阮玲玉回顧展,播放阮玲玉演的八部電影。我以前對阮玲玉並沒有太深印象,只看過阮玲玉的神女小玩意》幾部片子的錄影帶。這是我第一次全面性的接觸到她的影片,這次的觀影經驗使我對她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我記得當時一天看她三四部默片,在電影開始的頭五分鐘、十分鐘,我還覺得她是阮玲玉,但接下去我深深被她詮釋的角色所打動,就覺得她是一位女教師、妓女、女工、交際花,她演什麼像什麼,我覺得她很迷人。

 

看完後,我買了一本她的攝影集,翻到一張葬禮上她躺在床上的側影,著實讓我嚇了一跳,覺得她和梅豔芳何其相像我拿給梅豔芳看,她也嚇一跳,所以我才計劃讓梅豔芳來演阮玲玉。

 

19905月底我到上海籌備拍這部電影、找資料,當時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快滿周年。即使不是北京,是在上海,氣氛還是很緊張。我去上海圖書館和上海電影製片廠查資料,他們都很緊張,我們被查問很久。

 

我要特別感謝當時上影廠廠長余本正,他給了我很大的助力,包括很多資料提供,還介紹了很多當年的老上海影人陳燕燕、劉瓊、工作人員攝影師和錄音師。還有幸訪問到導演孫瑜,只可惜電影開拍時,孫瑜已仙逝。

 

我在1991年年中才開拍《阮玲玉》,算算蒐集資料的時間長達一年零三個月,過程很有趣,也讓我得到很豐富的資料,某種程度也促成了這部電影的特殊結構拍法。

 

 

問:梅姑與你由胭脂扣合作,反轉了很多人對她的既定印象,讓她獲得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展現了她的演藝才情,你似乎發現了她更深情的內在。阮玲玉最初女主角的首選是梅豔芳,除了外形的相像,你觀察她和阮玲玉的生長背景有相似處嗎

 

:剛開始找梅豔芳演阮玲玉,基本上因為胭脂扣之後,想再合作一把。當我看完阮玲玉的攝影集,躺在床上思索要怎麼拍這部電影時,突然跳出來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讓梅豔芳和阮玲玉在這部片子中對話。

 

當初要找梅豔芳演阮玲玉,不單是因為兩人的神似與形似,還因為這兩位演員背景的坎坷與生長環境的相似。她們都出身自並不富裕的家庭,骨子裡都帶著非常濃的中國傳統。阮玲玉很孝順,哪怕有人說她的母親根本不是她親生的母親,只是她的養母。梅豔芳就更不用說了,她最後或她大紅之後,包括她整個家庭、她的母親、哥哥,都是她扛起整個家計。

 

另一個共同點,是她們對愛情的渴望。我所看到的梅豔芳,她身邊有過很多男朋友,但她不是腳踏兩船那種人,她是對愛情有執著的追求。每次我們有機會聊起時,她對結婚很憧憬,但問題是另一方面,她個性很好強,事業心也很強。她在渴望愛情,也渴望得到一個真的愛她的男人的同時,又不能完全放下她職業女性好強的種種姿態,使她在愛情與事業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與掙扎,某種程度和阮玲玉很像。

 

阮玲玉在她大紅時,她也很渴望愛情,渴望得到張達民或是唐季珊的寵愛。我發現愈是在事業上、工作上好強的女人,相對在愛情生活中,會有更多渴望與追求。她們很想在工作時間以外,能夠有機會靠在一個所愛男人的肩膀上。

 

 

問:梅豔芳後來沒有演出阮玲玉,據知她的退出與六四事件有關聯。六四是我們這一代人很難抹滅的記憶,當時很多台灣民眾也天天看著電視以淚洗面,事件發生時,很多香港影人表現出令人欽佩的格調與勇氣,尤其是梅姑,她後來不演是因為受此影響嗎?

 

關:發生六四時,其實我已開始籌備阮玲玉的創作和上影廠的磨合,很多事情已在進行中,包括朴若木的整個美術設計構思和玻璃攝影棚的建造,很多都已在施行當中。

 

六四發生後,梅豔芳有強烈的反應,她有很多憤怒,對中國政府的作為,有她非常個人的想法。她一度被列為黑名單。她和我討論過,想把阮玲玉》的整個場景改回到香港搭景拍,玻璃棚也搬到香港搭。

 

《阮玲玉》是我第一次到上海拍戲,每個創作人對情境或對環境,都有一定的要求,不是在另一個城市可以複製出來的。我們各有想法和堅持,而梅豔芳擔心她如果進大陸拍戲,個人對政治理念的堅持會影響到整個劇組的運作,決定退出演出,我覺得梅豔芳的決定,是值得被尊重的,我很欽佩她。當時是在雙方都能理解的情況下,讓梅豔芳退出了阮玲玉的演出。

 

 

問:張曼玉因為演出阮玲玉得到了柏林影后,也使她個人演藝生涯更上層樓。她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關:張曼玉最大的優點是她正在求改變。她當時在演出王家衛的旺角卡門、許鞍華的客途秋恨,看得出她正在求改變。一個導演碰到一個正在求變的演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雖然當時她對於我找她演阮玲玉,是極度沒有自信,她很清楚自己不是首選,一直懷疑我怎麼會找她演出這個角色。

 

她從未穿過旗袍演戲,她告訴我說: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穿旗袍,是參加香港小姐選美時。我們花了整整兩周的時間由基本造型上做調整,包括她的眉、唇、試穿旗袍、高跟鞋。

 

兩三週後,她對於自己的五官,包括如何運用自己的眼睛和嘴巴講話時,坐、站與舉手投足間,都可以掌握到三年代女人的神韻與狀態。這種努力及從沒有自信到自信,是她這趟演出的最大動力。

 

張曼玉應該不介意我重提此事,當時她到上海參與籌拍,在開拍前,正好香港明報周刊刊出一則新聞,是她寫給一位因拍電影在舊金山認識的男友的情書被公開了,等於是個blackmail勒索的事件。

 

這事剛好發生在開拍之前,張曼玉對於阮玲玉因人言可畏甚至用自殺來反抗的境遇,她很能感同身受。張曼玉是個勇敢的女性,不但因此對阮玲玉同情,她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更因自己的親身遭遇,而對劇中所演的阮玲玉產生既遠且近的距離感、和她的投入相輔相成,我相信幫助了她很多很多。

 

 

問:你和張曼玉後來又合作過一部短片,為何後來沒有再合作?

關:我和演員合作都有機會變成好朋友,也因此更清楚合適的角色對彼此的合作的重要性。張曼玉對劇本的選擇和導演的合作,她希望每次都可以有點不一樣。

 

現在要找Meggie就比較更難了,她現在的狀態是除非她真的很愛很愛一個劇本或角色,否則要她把三個月時間,投注在一部電影上面,對她來講是很漫長的一個事情。

 

 

問:在《阮玲玉》片中,你用了很多阮玲玉演出的電影片段,包括已找不到原作的孫瑜《故都春夢》(1930)、《野草閒花》(1930)、卜萬蒼的《桃花泣血記》(1931)、《三個摩登女性》(1932)、費穆《城市之夜》,你最愛的是哪部?為何特別喜歡?

 

關:其實阮玲玉的大部份影片的拷貝都未能好好保存,多已失傳。不論北京或西安的電影資料館都找不到原拷貝,只能按我們知道的故事內容,讓張曼玉模擬演出老片中的片段,虛擬出當時的拍片狀況。

 

其實大家對阮玲玉留下的印象,不可能是片中提到的片段,因為已經都找不到這些電影。在現在僅存的幾部珍貴電影中,被大家視為她最經典的演出是《神女》,我每部都各有喜歡之處,不見得是喜歡那故事,但我都很被電影中的阮玲玉演出所感動。

 

 

問:阮玲玉演的《新女性》,有人說部份情節像在影射張愛玲,你很愛張愛玲的小說,改編拍過她的《紅玫瑰白玫瑰》,能談談你對《新女性》的體會嗎?

 

關:這個說法我有聽說過,但我沒那麼重視。

我那時蒐集到的資料和採訪顯示,《新女性》其實是在講這部電影拍攝前一年,上海一位女演員艾霞的真實故事;張愛玲的說法雖有傳過,但沒有普遍得到認定。

 

就阮玲玉演出的電影而言,《新女性》並非我最喜歡的,我更喜歡孫瑜的《小玩意》、《神女》,甚至只是殘本的《再會吧,上海》。

 

我覺得《新女性》這部電影是形式重於人物的刻畫,阮玲玉的表演很好是事實,但蔡楚生對角色的處理失之於有些刻板。

 

 

問:若要以音樂會來搭配阮玲玉的經典默片演出,你會建議哪一部?

 

關:要辦經典默片音樂會,當然是《小玩意》。因孫瑜這位導演,一直被喻為是中國詩人導演,比較poetic,若以音樂襯托默片的演出,《小玩意》是最合適的。

 

 

問:被稱為「詩人導演」的孫瑜,當年受訪時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我在訪問孫瑜導演時,是拿著很多他電影的錄影帶放給他看,當時我們一面放一面都沈醉在他電影中富有詩意的情境裡面。孫瑜的文化底蘊非常高,對人的理解,我認為只有費穆導演能跟他匹配。

 

當時孫瑜已中風過兩次,耳力不好,話也不是說得很清楚,當時我還帶了阮玲玉的書去給他看,原本希望他能提供一些資料,但很可惜他已不太能言語,只有在電影中留下他翻閱那本書的情景,我訪問他的第二個月,他就過世了,我後來很後悔沒把那本書送給他。

 

我在19891990年訪問的那一票上海影人,都給我相同的感受。我感覺當時客觀背景及時代的氛圍深深地影響了他們,那一代影人都有濃厚的人文主義,對社會、國家、身邊人或電影中描寫的人物所付出的關注與愛心,是那一代電影人給我的整體印象。

 

 

問:有人說阮玲玉是中國的葛麗泰嘉寶,是個天才型的演員,演技相當自然,在卜萬蒼眼中她是個天生憂鬱悲情的女性,在你眼中阮玲玉代表什麼特質?在現今女藝人中誰可比擬?

 

關:她被喻為中國的嘉寶,演技很自然,她的確帶有種悲情的特質,這和她的身世坎坷有關。除了悲情以外,不論看她演的電影是殘本或足本,都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女性地位很低。她出身寒微,她自己感情上歷經波折,她相當能感受到女性地位在當時封建保守的社會是被踐踏的。

 

在整個中國歷史中,可以看到很多客觀環境,常提醒女性要為自己多爭取東西。我相信阮玲玉是感同身受的,她希望自已能勇敢,但個性上又不能做到,她只能透過角色來傳達她內在的渴望。

 

除了她天生是位好演員外,她在聯華時代碰到費穆、孫瑜、卜萬蒼這些好導演,多種原因成就了她的特質。她演的都是默片,不論是肢體的語言或面部表情,尤其她從心而發的表情,放眼當今兩岸三地很浮躁的環境中,其實沒有女演員有這種底蘊。

 

阮玲玉就是阮玲玉,她是獨一無二的,現在無人可以比擬。

 

 

問:阮玲玉因人言可畏而自殺,戲外人生更勝銀幕上曲折精彩,以你對她的深入研究,她最讓你感動的是?你聽過她「人言可畏」的遺書是假造的說法嗎?

 

關:她真實生活中歷經多重挫折,她很期望自己勇敢,但現實中無法實現,這種矛盾複雜性是我最感動之處。

 

遺書假造的事我有耳聞,但我沒興趣深究,反正人都已經死了,不管她是逃避也好,做出反抗也好,都已經過去了。

 

哪怕當時我真有資料顯示她的遺書是假造的,是她的同居人唐季珊假造的,我的電影中也沒有去寫這東西,這不是我最有興趣想知道的部份,也不會是我電影中要表達的重點。

 

 

有人說你用紀錄片手法在拍阮玲玉,但其實你用了相當複雜的戲劇結構在這部電影中,你自己比較滿意的是哪個部份?

 

關:一年多的資料蒐集衍生促成了這個結構和形式。當年這部影片在台灣上片時,蔣勳寫了篇文章,他指出《阮玲玉》是幅拚圖,是一群香港導演拍出他們鍾愛的上海老電影黃金時代,他們拚湊出那樣的氛圍。是一幫九年代的電影人在對三年代上海電影黃金時代的致敬,他分析說題材可以是阮玲玉,也可以不是阮玲玉。他認為拍的是不是阮玲玉不重要,可以是周璇,可以是白光等等。

 

我同意蔣勳的看法,這個複雜的結構兜兜轉轉,當時因為原本合作的編劇邱剛健要去當導演,我們找了焦雄屏合作,一度想就寫個阮玲玉傳奇式的傳統劇本。還好我和邱剛健、焦雄屏都不甘心就此放棄這麼好的想法,這和我過去創作的過程很不一樣,這都要歸根於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做資料蒐集的過程衍生了這樣的結構。但這種結構只能做一次,無法再套用在其他題材上。

 

 

問:在現代看上一世紀的阮玲玉,你覺得她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

 

:阮玲玉拍的都是默片,她沒活到有聲片出現的時候。她代表中國黃金年代默片優秀作品的句號,她的死等於默片時代的結束。

 

 

在《阮玲玉》之外,你拍了不少上海的題材,包括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王安憶的《長恨歌》,最近拍的《用心跳》,你說上海最能啟發你靈感,請問為何?

 

關:我拍了不少上海題材的電影,《用心跳》和另外那些作品很不一樣,大部份是在拍現代的上海。

 

猶記得1990年到上海蒐集資料,初到上海,感覺上海為什麼那麼不像大陸的其他城市?當時上海的確是少有的,白天晚上都有不同的刺激,不論白天、夜裡,走在徐匯區,我覺得梧桐樹影漂亮極了。第一次接觸上海是看了很多老照片、老的影片,黃浦灘改變很大,但哪怕在九年代的上海,尚未急速改變,但已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新舊對望之下,當我帶著懷舊的感情去看上海,正是我喜歡上海的原因之一。

 

話說回來,近幾年,上海給我的感覺已經和以前不一樣,那沒有好壞。只是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下,不光是上海、北京,各個大城市的共同問題都是硬件改變很多、發展很好,但軟件上面…,相較於當年我第一次到上海碰到的老影人陳燕燕、黎莉莉、孫瑜等等,跟現在上海人那種節奏和浮躁的講話方式很不一樣,讓我格外懷念老上海人的優雅和人情世故。

 

(本文同步刊載於五月號INK印刻文學生活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