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屆台北電影節規劃「拉美小輯」單元時,對於巴西這個拉丁美洲唯一講葡萄牙語的國家便充滿好奇。當2014世界盃足球賽和2016奧運都落在巴西,讓世人對這個以森巴舞、嘉年華聞名的國家,有了更多不同的想像。今年的主題城市選定巴西文化與電影中心里約熱內盧,在諸多巴西電影專業人士的協助之下,精選了二十餘部巴西電影。
從掀起第三電影熱潮的巴西新電影(cinema novo)經典作,到率先從巴西走向國際主流電影領域的重量級巴西導演海克特.巴班克(Hector Babenco)──他以《街童日記》(Pixote)崛起,被網羅到好萊塢,拍出同志經典《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此後遊走美國、巴西兩地;再到祖母級傳奇導演蘇珊娜.阿瑪拉(Suzana Amaral)──五十三歲才拍第一部電影《星光時刻》(The Hour of the Star),講述一名純樸少女來到大城市的遭遇,揚威柏林影展,但她始終留在巴西,以精簡格局拍她毫不妥協的電影。另外也特選不同主題、風格與製作模式的當代巴西電影主力導演與新銳代表作,讓觀眾從影像上全面認識這個不凡的國度。
‧絕代風華,世紀回眸
阮玲玉(1910-1935)活在世上僅二十餘年,只拍不到三十部電影,卻樹立了影史上難以磨滅和複製的永恆形象。《小玩意》導演孫瑜稱讚她是中國「默片時代戲路最寬、最有成就的女演員」,本單元與國家電影資料館共同映演,特邀八部僅存的阮玲玉主演作品,加上絕少公開放映、被喻為有如「斷臂維納斯」的殘本珍品《再會吧,上海》,以及由張曼玉詮釋演出的《阮玲玉》。
而2010年因為世博會,上海成為全世界的焦點。台北、上海兩城之間的交流也因此更加頻密。台北電影節除了舉辦焦點影人「絕代風華阮玲玉」作品回顧之外,特別選映能呈現「摩登上海」的影片,由阮玲玉的經典影片到現代上海電影,上海百年風華盡現其中。
田中絹代(1909-1977)一生演過258部電影,幾可與日本影史劃上等號。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及《雨月物語》是台灣觀眾最熟悉的田中絹代作品,本專題特選她一鳴驚人的《伊豆的舞孃》,轉型為沉靜內斂琴師的《春琴抄》,小津安二郎的《宗方姐妹》和木下惠介的《楢山節考》,展現田中在不同年齡時期的多面風華。更特選田中絹代接班人吉永小百合主演的《映畫女優》,帶觀眾認識這位日本一代女優的一生。
‧從亞洲到全世界
來自各國的精彩作品,收入「城市物語」單元。其中,亞洲電影的多元令人驚豔,電影節匯集亞洲影片,推出「亞洲大不同」,除了電影大國日、中之外,還有來自東南亞、中亞、西亞等地的作品,從以色列的反戰電影,到馬來西亞歌手大會串,乃至於揭露社會黑暗面、呈現不同亞洲都會風情,題材多元、風格銳利。另外,我們注意到許多新加坡電影讓人驚豔無比,特以四部來自新加坡的電影,邀請觀眾一起來吹吹新加坡的電影風。
另外,為紀念舞蹈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逝世,特選了一部《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Dancing Dreams - Teenagers Perform "Kontakthof" by Pina Bausch)。而中影以數位檔案重新整理,推出三部經典台灣電影,也是本屆電影節的重頭戲。
‧給心中有夢的人
每個導演都會將自己的成長經驗揉入創作之中,每個觀眾也都會在影像中找到自己成長記憶的共鳴,新推出的「花Young次世代」單元,用來提醒大人曾有過的成長歲月,也告訴成長中的孩子,你並不孤單。
不同的成長故事道出了不同時空的生存質地,用叛逆來掩飾被肯定的需求如《編造自己的幸福》(The Story of Me),初啟一輩子的摯交情誼如《築夢少年隊》(The Dreamer),共同面對情竇初開的忐忑如《隨身聽男孩》(1981),或被迫提早面對生離的滄桑與死別的痛苦如《那一口井》(The Well),從六十年代東德經典的街頭少年,到即將沉沒的吐瓦魯島國上的清純夢想,從追尋美好生活的嘻哈樂團、瘋狂歌舞的澳洲原民社區,到用街舞表達政治訴求的德國新移民…。
而隨著《阿凡達》(Avatar)的全球熱賣,不但3D儼然成為好萊塢電影主流,3D電影在國際影壇也方興未艾。 電影節特別推出「3D概念館」單元,邀請法國、美國及華語的3D立體影片觀摩放映,這是個適合在炎夏時節,到電影院闔家同樂的開心單元。
2010第十二屆台北電影節將在6月25日至7月15日與各位見面,誠摯邀請您一同加入我們。
映像嘉年華──歡迎蒞臨2010第十二屆台北電影節
文/游惠貞(台北電影節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