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 主題城市 柏林
2009/05/20

專題報導 -- 典藏柏林,看柏林今昔

 

文∕周郁文

 

2009 年第十一屆台北電影節很柏林,城市專題特別端出兩大主題單元共三十三部不可錯過的精選名作。為了精緻爬梳柏林電影風華,今年特別與歌德學院、德國電影中心、柏林電影博物館合作,大量看片篩選,挖掘出一部部寶貴作品並鍥而不捨地邀約。今年在柏林影展首映並且備受關注的大片《德國09》(Germany 09),在片單截止前終於成功接受台北電影節之邀,隆重參與開幕!

《德國09》一在柏林首映就急攻媒體版面,這部片作為2009 年台北電影節開幕片再適合也不過。對今天的德國人來說,德國是馬鈴薯或者災難?《德國09》邀請十三位德國導演共同拍攝,包括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沃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法提‧阿金(Fatih Akin)等,在經過德國分裂六十年、學生運動四十年、德國之秋三十年之後,這群導演在這個充滿意義的時間點,拍出了光怪陸離的德國萬象,與三十年前由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等十一位德國新電影導演拍成的《德國之秋》(Germany in Autumn)形成影史對照。

談到柏林與電影,不能不提的絕對是德國影史上第一部獨立製片《星期天的約會》(People On Sunday)。1929年,五位業餘電影人士利用週末閒暇拍出的柏林星期天風貌,全用非職業演員,從繁華的動物園火車站一路拍到西南市郊的萬湖,是一場沒有聲音卻充滿表情的愛情故事。這部默片在有聲片誕生的前幾天首映,成為默片時代的最後幾部片之一。最重要的是本片陣容不可小覷,五位業餘人士後來都在美德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包括西奧德梅克(Siodmak)兄弟與比利‧懷德(Billy Wilder)。

在此時期極具代表地位的柏林電影當屬史拉坦‧杜多(Slatn Dudow)的《世界屬於誰?》(Kuhle Wampe),史拉坦‧杜多是保加利亞人,卻拍出最重要的威瑪共和時期柏林經典,劇本與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合寫。彼時柏林面臨像今天一樣的華爾街危機,通貨膨脹、失業率暴增,布萊希特著迷於工人運動以及剛盛行的電影媒介,用前衛的風格視角拍出柏林失業工人的悲慘處境,同時也參與部份導演。與《星期天的約會》裡中產階級年輕人無憂無慮的夏日戀曲相對,讓人看到20年代末的一個柏林,兩個世界。短片《柏林工人日記》(Current Problems)是《世界屬於誰?》的序曲,兩部片恰好從無聲到有聲,讓影迷穿越電影時光隧道。

同時,德國女同志片的鼻祖也在柏林誕生了!萊昂蒂娜‧莎崗(Leontine Sagan)的《穿制服的女孩》(Girls in Uniform)講普魯士時代天主教寄宿女校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師生戀,1931年在柏林首映便不同凡響,飾演女主角的赫爾塔‧提勒(Hertha Thiele)一舉成名,成為30年代一顆閃耀的明星,並接著在史拉坦‧杜多的《世界屬於誰?》中擔綱演出。

威瑪共和的燦爛文化短暫,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電影也走向衰頹,多為納粹時期的宣傳電影。電影節選映德國早期電影大師海爾默‧考特納(Helmut Kaeutner)的《橋下戀曲》(Under the Bridges)與沃夫岡‧史塔特(Wolfgang Staudte)的《兇手就在你身邊》(The Murderers Are Among Us),兩部片拍攝時間相差兩年,1944與1946,但是觀眾看了必定訝異,兩部電影呈現的柏林竟是巨大的對比!《橋下戀曲》主要拍攝場景在柏林—布蘭登堡州的哈維爾河(Havel River),兩個船伕爭愛橋上一名女子,一邊划船一邊唱歌,雖然拍攝的同時,柏林正處於戰火之中,但由於攝影的技巧運鏡,使戰爭在本片完全不著痕跡,是戰時電影浪漫的異數。

《兇手就在你身邊》是德國影史第一部「廢墟電影」(Trümmerfilm),也是首部二次戰後發表的影片。炸毀的柏林,一片斷垣殘壁,醫生活在揮之不去的戰爭陰影。當時著名的劇場演員海蒂嘉德‧•納福(Hildegard Knef)分別在這兩部片擔綱,於《兇手就在你身邊》飾演女主角後揚名國際。關於二戰時期,《艾美與亞歌》(Aimee And Jaguar)的故事極為特殊,改編自史實小說,講述納粹人妻與地下運動者猶太女子之間的愛情,為馬克斯.法貝爾布克(Max Färberböck)代表德國角逐2000年金球獎的重要代表作。在柏林影展與日舞影展獲大獎的美國紀錄片《一七五紀事》(Paragraph 175),著眼在納粹條款第175條同性戀「不正常通姦法」,透過倖存者的訪談,為歷史作下明證。

二次戰後柏林一分為二,東邊出現國營的德發製片廠(DEFA Studio, 1945-1990),從此東德影片在此製造,第一部為《兇手就在你身邊》,另有三部德發電影精選——西姆.哈斯勒(Joachim Hasler)的《熱舞夏日》(Hot Summer),1968年出品,當西德青年正在哈馬克斯主義學生運動時,這部歌舞片拍出當時東德人的青春夏日,片中有著名的卡爾‧馬克斯大道(Karl-Marx-Allee)與東柏林街角。《出櫃宣言》(Coming Out)是東德影史上唯一一部同志片,是東德名導海納.卡羅(Heiner Carow)的作品,描述高中男同志師生戀的一場悲劇,並揭露前所未見的東柏林地下文化,影片於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當晚首映,意義非凡!同年發表的《冬日再見》(After Winter Comes Spring),是學者導演赫爾克‧米塞維茲(Helke Misselwitz)的長時東德女性影像紀錄,長達十年的攝影觀察,是重要的東德女性影片代表,並為今年柏林影展圍牆倒塌二十年專題的開幕片。

另一部1999年的《搖滾東柏林》(Sun Alley)是德國家喻戶曉的作品,李安德.豪斯曼 (Leander Haussmann)的柏林系列之一,描述發生在圍牆一切為二的柏林街道「陽光小巷」(Sun Alley)上的搖滾愛情。在圍牆西邊,西德青年隔著圍牆高舉左派旗幟,六八學運直到一九七七德國之秋,極左勢力瀰漫、也成就不少電影。除了《德國之秋》,電影節選映法斯賓達《第三代》(The Third Generation),怪誕風格嘲諷「紅軍派」(RAF)恐怖主義者第三代走向萎靡、失去理想。「摩登德國」單元《心的居所》(The State I Am In),柏林學派導演克里斯汀.培周(Christian Petzold)則柔性拍出逃亡恐怖份子的女兒的心靈世界。

說到柏林當代女性電影導演,除了06年女性影展專題導演瑪格麗特‧馮‧卓塔(Margarethe von Trota)之外,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Helma Sanders-Brahms)與荷克‧桑德爾(Helke Sander)可謂實至名歸。《德國,蒼白的母親》(Germnay, Pale Mother)於六年前女性影展首度在台問世,精準犀利批判德國二戰,可謂重要史詩鉅作。柏林電影教母荷克‧桑德爾更不用說,多部作品關注柏林,此次選映劇情片《女攝影師,圍牆以西》(The All-Around Reduced Personality - Redupers),描寫西柏林左派單身年輕母親的生活,紀錄片《解放者得自由》(Liberators Take Liberties)則揭露二次大戰柏林婦女慘遭集體強暴的事實。除了拍片,荷克‧桑德爾在1974年創辦歐洲第一份女性主義電影雜誌《女性與電影》(Frauen und Film),是歐洲女性電影發聲重要管道,引領新電影時期女性主義電影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