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 華人影像精選
2009/04/29

專題報導 -- 尊嚴與諒解-《流离》與《麥收》的中國底層女性面貌

 

去年台北電影節放映了中國導演彭韜的首部長片《血蟬》,那是一部由非職業演員演出,紀錄片風格的劇情片,主題是收養殘障兒童行乞。他的第二部作品《流离》仍延續前作的寫實冷調風格,描述一個從偏遠山區來到小城打工的女孩,認識了當地一個男孩,這彷彿是典型男孩遇到女孩的故事,未料接下來竟是男孩把女孩出賣給客人,接下來的命運就與女孩原先的憧憬完全不同,想追求幸福與財富,卻落入不可控制的困局。


彭韜說:「我創作這個影片的最初動機來自一則有關犯罪事實的報導。這部影片意欲表現的是從中國農村走到縣城打工的青年人的生活狀況。那些來自農村底層的窮人,為了生存只能欺騙和逼迫同類的窮人。他們為嚴酷的生活所煎熬,無法擺脫的物質匱乏和精神的無助困惑。」


《流离》在美國日舞影展所設的劇本工作室得到編劇補助,再獲得鹿特丹影展創始人基金(Hubert Bals Fund)的資金支持,完成後也透過鹿特丹影展及柏林影展被介紹到國際。如果不是這類國際機構的支持,這位來自北京的導演恐怕不易處理這麼「社會黑暗面」的議題。


相對於《流离》的冷調敘事與旁觀角度,另一位來自北京的導演徐童的紀錄片《麥收》,同樣處理應召女的主題,卻是身處其中、充滿同情與理解的。影片始於河北鄉下一個老農的臥病,他盛讚女兒能幹,撐起整個家的重擔。影片隨著主角來到北京一個胡同裡,我們才曉得其實女兒是在北京一條暗巷裡當私娼。


《麥收》的導演顯然與當事人相當熟捻,因此拍攝到許多交心的對談與私密的時刻,我們看到這個來自農村的二十歲女孩,有她的堅持和職業尊嚴,也有對感情的夢想與幻滅。影片圍繞農村麥收的前後,記錄這個女孩的兩種處境,兩種生活。


這部影片今年春天在中國雲之南影展放映時,引發觀眾激烈的反應,有人認為影片對當事人毫無遮掩的拍攝,有道德問題,因此強烈主張應該要撤片,但影片仍得到多數人的肯定,最後贏得了觀眾票選獎以及競賽第二名「幻面獎」。


這兩部題材黑暗,手法寫實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中國底層社會邊緣女性的生活;《流离》是以紀錄片風格拍攝的劇情片,《麥收》則是具劇情片敘事風格的紀錄片,兩部片的共通點是,導演都站在一個與主角等高的位階上說故事,沒有知識份子的一廂情願,也沒有社會新聞常見的偷窺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