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 影評如是說
2009/04/14

專題報導 -- 當《德國之秋》對上XY世代!

 

文/游惠貞
 
1977年,西德社會中恐怖活動密集出現,造成政局緊張、社會動亂,當時還年輕的法斯賓達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雪朗多夫 (Volker Schlöndorff) 等十數位日後成為德國新電影健將的德國導演,把他們對德國政局的觀察與焦慮拍成了一部影片,這就是知名的《德國之秋》(Germany in Autumn)。
 
 
三十年後,以湯姆提克威為首的十三位自稱都是看《德國之秋》長大的德國當代導演,也仿效前輩的做法,將他們對時局與德國社會的感受拍成短片,成為今年柏林影展的閉幕片《德國09》(Germany 09),只是這十三位正值盛年的德國導演畢竟屬於不同世代,他們不用嚴肅或悲憤的態度拍片,反倒多了戲謔、嘲弄和反諷,還多了彼此的較勁。
 
 
 舉例來說,影片第一段一開始,導演滿街問德國人快不快樂,發現大家都愁眉苦臉,弄得導演得去看心理醫生,醫生為他開了一劑藥,吃下之後,只見街上陽光普照,所有的人都友善親切,導演覺得太不尋常,回頭去找那位醫生,不料竟看到德國總理也找上同一位醫生看診!
 
 
並不是所有德國人對家國社會都有深沉的關懷,今年柏林影展期間有一部學生作品《三十不立》(Generation Undecided),導演是個初為人父的三十歲老學生,他意識到自己完全稱不上「三十而立」,進而發現身邊的朋友幾乎同樣一事無成。他於是帶著攝影機重訪三個高中死檔,幾個年輕人侃侃說出自己對政局不關心,對既有社會機制無所謂,對未來猶豫不決,不肯長大也不願多負責任的生命態度。他們的老實話說出了許多年輕人的心聲,也在影展中意外引發廣大迴響。
 
 
《德國之秋》與《德國09》這兩部事隔三十年而相互對話的電影,外加一部宅男心聲的《三十不立》,都將在今年的台北電影節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