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 台北電影獎
2009/06/29

專題報導 -- 更開放更自由的創作形式

 

吳俊輝(台北電影獎短片動畫組遴選委員)

 

台北電影獎的劇情短片的競賽,早已呈現百家爭鳴景像,競爭之激烈毫不輸給劇情長片,在過去十年已培養無數優秀導演,如戴立忍與鄭有傑等都是先以短片得獎,再轉而拍攝個人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今年入圍的短片有十一部,我們可以把他們當作是台灣電影現況觀察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份,也可以從中看到台灣電影未來的發展。

 

在這些短片中,我們發現拍過長片的導演就佔了半數,如李啟源、吳米森、姜秀瓊等,這正顯示現今的短片創作絕非只是學生製作的競爭。但反觀學生的製作亦有超越過去的表現,這跟官方的補助與學校的政策有關,新聞局的短片輔導金之外,文建會敘事短片與公視人生劇展的學生短片製作案都讓學生有更多的經費去創作,同時台藝大的教學卓越計畫與世新大學的菲林龍等計畫都結合業界的專業人才與學生共同創作,大大提昇了學生製作的專業度,幾位後起之秀因此展現驚人的實力,如徐漢強以虛擬網路世界為場景的《匿名遊戲》,就是這樣合作下的成果;如游智涵的《百獄》營造荒涼末世的詩意風格,格局比以往學生製作更大。

 

也因此我們會在這些短片中看到更多專業演員的表現,許多入圍過金馬獎或得過金鐘獎的演員都加入這些短片的演出,如陸奕靜、陳慕義與張榕容等;萬芳在《時光》中、吳朋奉與黃采儀在《家好月圓》中,以及莫愛芳在《麻糬》中都依然光彩奪目。更重要的是不管是老將,還是新秀,這些導演們都視短片為一種更開放更自由的創作形式,大家都在沒有商業為前提下尋找各種敘事的可能性,來自跨界背景的周東彥在《待消失的影片》中,持續以投影探索影像與敘事多重的關係;《時光》、《秘密海》與《百獄》遊走在現實、記憶與夢境之中,引領觀眾不斷穿梭在虛實之間;《匿名遊戲》與《宇宙歌女》形塑一個個奇幻的混血新品種。然而我們依然會被《家好月圓》、《麻糬》與《台北異想之煙》所深刻描繪的家庭關係的變形所震動。《台北異想之煙》的一鏡到底,令人沉潛回味電影最純粹的狀態。